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演進脈絡-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8-26 14:29:39要學習經濟學,不僅需要透徹理解現(xiàn)有的經濟理論,而且還要從歷史的角度看待有關經濟學理論的歷史演進過程,從中找出理論演化的軌跡,為深入研究經濟理論打下堅實的基礎。1.萌芽階段(1662-1817) 勞動價值論與古典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的發(fā)端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古典經濟學家所進行的價值論研究。當時,古典經濟學家在研究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時,也把個別商品價值的形成和決定,個別市場價格的決定和變動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威廉 配第(1662)在《賦稅論》中,最先提出了勞動價值論的一些根本命題,認識到勞動是商品價值的源泉,從而為古典經濟學奠定了基礎。亞當 斯密(1776)在《國富論》中,既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作了全面的宏觀考察,又對勞動價值論作了更深入的微觀分析與研究,從而把古典政治經濟學發(fā)展為一個完整的體系。斯密進一步發(fā)展了勞動價值論,明確區(qū)分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概念,并確認勞動決定商品的價值,認為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李嘉圖進一步發(fā)展了斯密的關于勞動決定價值的學說,在1817年發(fā)表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的,這為勞動價值論的科學體系奠定了基礎。2.產生階段(1870-1932) 邊際分析革命與新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經歷了200多年的發(fā)展,但是一個很小的經濟問題 新老葡萄酒的價值迥異給它帶來了嚴重的危機。一瓶老酒的價格是一瓶新酒價格的一千倍甚至一萬倍,原因何在?如果按照勞動價值論,那商品的價值取決于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從葡萄酒的生產過程來看,從葡萄的采集、發(fā)酵、釀制、裝瓶、出廠,這中間一瓶老葡萄酒和新葡萄酒所凝結在的人類勞動幾乎是一樣的。若假定保存成本可以忽略不計,那為什么價值就相差成千上萬倍呢?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古典經濟學從權威與統(tǒng)治地位上十分迅速地衰敗下來。19世紀70年代,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英國經濟學家杰文斯、瑞士洛桑學派的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幾乎同時提出了邊際效用價值論,開始了 邊際革命 。這一理論反對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不是取決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客觀的勞動量,而是取決于人們對商品效用的主觀評價,這是一種與古典經濟學家截然對立的主觀價值論。邊際主義者強調產品和生產要素在市場上的定價與消費者主觀的邊際效用相關,由于存在邊際效用遞減,因此對各種產品效用的主觀心理評價就會存在遞減。主觀、心理的評價決定商品的價值。這是在世界觀上對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革命。按照邊際效用理論,老酒比新酒貴是因為老酒的數量少,心理上的邊際效用高,所以顧客買老酒愿意出很高的價錢;而新酒由于產量巨大,顧客心理上的邊際效用低,出價就低。但是,主觀的邊際價值論仍不能完全駁倒勞動價值論,它只是揪住了勞動價值論的一個致命缺陷而已。按照主觀價值論,自然是物以稀為貴。但除了窖藏佳釀、古董和文物等商品之外,更多商品的市場價格似乎又與凝結在其中的勞動量密切相關。由此,怎么調和二者的關系,把兩個都有一定道理的價值論統(tǒng)和到一個價值論體系之下成為19世紀后期經濟學家的一個艱巨任務。完成該使命的是經濟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集大成者 阿爾弗雷德 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90年,馬歇爾出版的《經濟學原理》提出了具有首創(chuàng)意義的均衡價值論。均衡是物理學中的名詞,當一物體同時受到方向相反的兩個外力的作用,而這兩種力量恰好相等時,該物體由于受力相等而處于靜止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就是均衡。馬歇爾把這一概念引入經濟學中,把需求與供給、消費與生產、買者與賣者視為經濟中對立的、變動著的力量,從而找到了溝通兩種對立、互斥理論的橋梁和紐帶,把它們從替代關系變?yōu)榛パa關系。一方面,馬歇爾把主觀的、心理的邊際效用價值論歸結為決定需求、消費、買方的力量;另一方面,將決定生產、供給、賣方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歸結于生產者對成本的衡量,即客觀存在的勞動價值論的力量。當兩種力量完全相等時,就形成相對靜止、不再變動的均衡狀態(tài),產生均衡價格。由此,馬歇爾把主觀的、心理的邊際效用價值論和客觀的勞動價值論綜合為一體,形成均衡價值論。這使邊際主義和古典經濟學從對立、互斥變成互補,把經濟學理論重新團結在 看不見的手 的旗幟下,形成了 新古典經濟學 。從19世紀70年代邊際革命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結束,新古典經濟學同樣把自由放任作為最高準則,但已不像古典經濟學那樣只重視對生產的研究,而轉向了消費、需求,它把資源配置作為經濟研究的中心,論述了價格如何使社會資源達到最優(yōu)。從這種意義上說,新古典經濟學又是古典經濟學的延續(xù),但它是以新的方法、從新的角度來論述自由放任思想。3.發(fā)展和成熟階段(1933-) 現(xiàn)代理論體系的形成與完善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以微觀理論為主要內容的馬歇爾經濟學說體系在西方經濟學界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到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微觀經濟理論又有了重大突破和新發(fā)展。比如,包括張伯倫的 壟斷競爭理論 和羅賓遜夫人的 不完全競爭理論 在內的壟斷競爭理論的產生與廠商理論的確立、無差異曲線的引用與對需求理論的修正和發(fā)展,一般均衡分析對局部均衡分析的補充以及福利經濟學的建立,這些微觀經濟理論的突破性發(fā)展使現(xiàn)代微觀經濟學得以真正確立,并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從20世紀60年代起,微觀經濟學進入了相對穩(wěn)定的發(fā)展時期。在這一時期,幾乎在傳統(tǒng)微觀經濟理論框架內的每一領域,如消費者理論、生產者理論、市場理論、一般均衡理論、福利經濟學等,都進行了重塑和補充。與此同時,在微觀分析方法上,數理和計量分析手段大為加強,數學思想開始全面向經濟學滲透。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被西方經濟學隱身的商業(yè)及其利潤-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9-13 10:59:41被西方經濟學隱身的商業(yè)及其利潤在西方經濟學的經典教科書中,無論是微觀西方經濟學,還是宏觀西方經濟學,都沒有討論商業(yè)及其利潤的問題。西方經濟學避談商業(yè)及其利潤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經濟學無法用它的那一套理論體系來解釋商業(yè)利潤的形成過程,而且一旦引入商業(yè),西方經濟學最基本的均衡理論就無法成立了。由于商業(yè)本身不從事生產,因而西方經濟學的生產函數無法用于商業(yè),無法用于表達商業(yè)利潤的形成,更無法求解商業(yè)利潤的最大化。同時,在西方經濟學的供求均衡理論中,供給暈指生產企業(yè)的供給,需求是指消費者的需求。如果引入商業(yè),那么,由于商業(yè)本身是供求之間的蓄水池,一部分供給和需求可以用商業(yè)中的庫存來滿足,從而供求均衡之處不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區(qū)域了。這樣一來,乞求通過供求均衡點來說明價格的西方經濟學就更說不清價格的形成了。因此,西方經濟學中的貿易只能是生產廠家與消費者之間進行的直接交易,而沒有商業(yè)的存在。但是,商業(yè)無疑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避談商業(yè)及其利潤的學說是沒有資格聲稱自己研究的是現(xiàn)代經濟問題或者資源配置的。我們曾經在前面討論過產業(yè)資本的循環(huán):貨幣資本G 生產資本P 商品資本W一貨幣資本G"。這個循環(huán),既要求資本不停頓地從一個階段轉入另一個階段,又要求資本在各個循環(huán)階段中固定一定的時間。在每一個階段中,產業(yè)資本都被束縛在一定的形式上,即貨幣資本、生產資本或商品資本。產業(yè)資本只有在完成一種和它當時的形式相適應的職能之后,才取得可以進入一個新的轉化階段的形式。就社會總資本來說,它的一部分總是作為商品處在市場上,以便轉化為貨幣。雖然這部分的構成要素不斷改變,甚至數量也在變化,但卻是必須的;另一部分則以貨幣形式處在市場上,以便轉化為商品。社會總資本總是處在這種轉化,亦即這種形態(tài)變化的運動中。只要處在流通過程中的資本的這種職能作為一種特殊資本的專門職能獨立起來,作為一種由分工賦予特殊一類資本家的職能固定下來,從商品資本中就發(fā)展出商品經營資本或商業(yè)資本。資本是按照時間順序,通過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兩個階段完成運動的。資本在生產領域停留的時間是它的生產時間,資本在流通領域停留的時間是它的流通時間。所以,資本完成它的循環(huán)的全部時間,等于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之和。在流通領域中,資本是作為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存在的。資本在流通時間內并不執(zhí)行生產資本的職能,它既不生產商品,也不生產價值和剩余價值。資本由商品到貨幣和由貨幣到商品的形式轉化過程,同時就是資本家的交易,即買賣行為。資本完成這些形式轉化的時間,從資本家的觀點來看,就是買賣時間,就是他在市場上執(zhí)行賣者和買者的職能的時間。這是他的經營時間的一部分。如果說互相買賣的資本家,通過這種行為,既不創(chuàng)造產品,也不創(chuàng)造價值,那么,即使他們的營業(yè)規(guī)模能夠允許把這種職能轉交給別人,這種情況也不會發(fā)生任何變化。在有些營業(yè)中,采購者和推銷者的報酬,是用利潤分成的辦法支付的。這是因為,用在買賣上的時間以及花費在記賬上面的費用(包括記賬員的工資)等,都只是不會追加價值的純流通費用,盡管這種費用是價值由商品形式轉變?yōu)樨泿判问剿匾?,但它只能從總收益中予以扣除。一般的?guī)律是:一切只是由商品的形式轉化而產生的流通費用,都不會把價值追加到商品上。這僅僅是實現(xiàn)價值或價值由一種形式轉變?yōu)榱硪环N形式所需的費用。投在這種費用上的資本,屬于資本主義生產上的非生產費用。這種費用必須從剩余產品中得到補償,是對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的一種扣除,就像對工人來說,購買生活資料所需的時間是損失掉的時間一樣需要補償。那么,當產業(yè)資本家把商業(yè)活動轉移給商業(yè)資本家后,自然也就要支付商業(yè)資本家所需要承擔的這些非生產費用。但是,商業(yè)資本家又是如何獲得利潤的,尤其是這個利潤的量又是如何決定的呢?關于這一點,我們到后面再詳談。在這里我們要指出的是,運輸費用是一個例外。產品總量不會因運輸而增大。產品的自然屬性還常常因為運輸本身或運輸所花費的時間而受到不可避免的損害。比如玻璃在運輸過程中破損;農產品或鮮啤酒在長時間的運輸后不再新鮮等等。但是,物品的使用價值只是在物品的消費中實現(xiàn),而物品的消費可以使物品的位置變化成為必要,畢竟不可能讓每個消費者都恰好生活在他所消費的所有商品的產出地,而這就使得運輸業(yè)的追加生產過程成為必要。因此,投在運輸業(yè)上的生產資本,會部分地由于運輸工具的價值轉移,部分地由于運輸勞動的價值追加,把價值追加到所運輸的產品中去。而后一種價值追加,就像在一切資本主義生產下一樣,分為工資補償和剩余價值。也就是說,可以給運輸業(yè)的資本家直接創(chuàng)造利潤。資本的流通時間,一般說來,會限制資本的生產時間,從而也會限制它的價值增殖過程。限制的程度與流通時間持續(xù)的長短成正比。流通時間的一部分 相對地說最有決定意義的部分一一是由出售時間,即資本處在商品資本狀態(tài)的時間構成的。流通時間是按照這個時間的相對的長短而延長或縮短的。商品的銷售市場和生產地點的距離,是使出售時間產生差別的一個經常性的原因。如果說,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進步,交通運輸工具的發(fā)展會縮短一定量商品的流通時間,那么反過來說,這種進步以及由于交通運輸工具發(fā)展而提供的可能性,又引起了開拓越來越遠的市場,簡言之,就是開拓世界市場的必要性。運輸中的商品,并且是運往遠地的商品會大大增長。因而,在較長時間內不斷處在商品資本階段、處在流通時間內的那部分社會資本,也會絕對地和相對地增加。與此同時,投在交通運輸工具的那部分社會財富,也會增加。由于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是追逐剩余價值,而不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所生產出的商品量的多少,取決于這種生產的規(guī)模和不斷擴大生產規(guī)模的需要,而不取決于需求和供給、待滿足的需要的預定范圍。這也是為什么資本主義生產要不斷擴大市場的一個原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大規(guī)模生產為前提,同樣也必須以大規(guī)模的出售為前提;在大量生產中,直接購買者除了別的產業(yè)資本家外,只能是大商人即大的商業(yè)資本家。這種大商人不是為滿足他個人需要而購買,而是把許多人的購買行為集中到他的購買行為上。如今所謂的 以銷定產 ,也只能是按商人的訂單來生產,而無法按照每個個人的需要來定產。于是,在立足于資本主義基礎的有限的消費范圍和力圖不斷地突破這個固有的限制的生產之間,必然會不斷發(fā)生不一致。商品一旦賣出,轉化為貨幣,就可以再轉化為勞動過程的從而再生產過程的各種現(xiàn)實因素。因此,商品是由最后的消費者購買,還是由想轉賣的商人購買,對于產業(yè)資本家來說,這都沒有什么直接的影響。而商人的大規(guī)模購買無疑地縮短了產業(yè)資本的流通時間,并增大了直接用于生產的那部分資本。否則,產業(yè)資本家的相當一部分資本就不能直接用于生產,而只能以商品資本的形式滯留在市場上。隨著商業(yè)資本的出現(xiàn),盡管生產出來的商品還沒有實際進入個人消費或生產消費,伹在一定的界限內,再生產過程還可以按相同的或擴大的規(guī)模進行。雖然商業(yè)資本既不創(chuàng)造價值,也不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但既然它有助于流通時間的縮短,它就能間接地有助于產業(yè)資本家所生產的剩余價值的增加。既然它有助于市場的擴大,并對資本之間的分工起中介作用,因而使資本能夠按更大的規(guī)模來經營,它的存在和職能也就提高了產業(yè)資本的生產效率和促進產業(yè)資本的積累。這就是商業(yè)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巨大作用。但是,這種作用也會起反作用。在生產企業(yè)的資本家看來,產品只要賣出,一切就都正常,它所代表的資本價值的循環(huán)就不會中斷。整個再生產過程可以處在非常繁榮的狀態(tài)中,但商品的一大部分只是表面上進入消費,實際上是堆積在轉賣者的手中沒有賣掉,事實上仍然留在市場上。這時,商品的潮流一浪一浪涌來,最后終于發(fā)現(xiàn),以前涌入的潮流只是表面上被消費吞沒。商品資本在市場上互相爭奪位置。后涌入的商品,為了賣掉只好降低價格出售;以前涌入的商品還沒有變成現(xiàn)金,支付期限卻已經到來,商品持有者不得不宣告無力支付,或者為了支付不得不隨行就市。這種出售同需求的實際狀況絕對無關。同它有關的,只是支付的需求,只是把商品轉化為貨幣的絕對必要。于是危機爆發(fā)了。它不是表現(xiàn)在消費需求,即個人消費需求的直接縮減上,而是表現(xiàn)在資本對資本的交換,即資本再生產過程的縮減上。這也是為什么危機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費有關的零售商業(yè)中暴露和爆發(fā),而是在批發(fā)商業(yè)和向它提供社會貨幣資本的銀行中暴露和爆發(fā)的原因。避談商業(yè)的西方經濟學自然無法解釋這樣的商業(yè)危機,只好扯一些監(jiān)管不力、信息不完全、理性有限、有效需要不足之類的理由來應付,而根據這些理由所采取的應對措施自然也就不會有什么效果。
2016年軍隊文職人員招聘考試(經濟學)綜合能力測試題及答案二-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2016年軍隊文職人員招聘考試(經濟學)綜合能力測試題及答案二發(fā)布時間:2017-11-12 20:50:471). 抵押財產應當參照市場價格折價或者變賣。正確答案:對2). 政府為實現(xiàn)特定目的而給予的財政援助是( )。A.政府預算B.財政捐助C.財政補貼D.公共支出正確答案:C答案解析:本題考查財政補貼的內容。財政補貼是為特定的目標或目的服務的,具有鮮明的政策意圖。